当前位置:首页 > 纪实

访新乡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马海平



​​​​​​

挥洒青春在垄上 砥砺躬耕为丰收
——访新乡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马海平
 
□河南科技报记者  练爱霞  贾志安 
 
  自1991年从河南农业大学毕业分配到新乡县至今,马海平扎根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已近30年。从青春少女到两鬓添霜,她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全都奉献给了家乡这片黄土地。
 
  马海平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矮败小麦及其高效育种方法的创建与应用》项目中做出重要贡献,先后获得国家、省、市科技成果奖励12项,发表论文17篇,编写著作1部,成为新乡市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新乡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河南省助力脱贫攻坚科技特派员,当选第七届新乡县政协委员,获得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任职资格,是农民极为信赖的技术顾问。
 
  立长志  扎根基层心不悔

    马海平1967年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靠着家人节衣缩食、东拼西凑的学费完成学业,上大学时还穿着高中同学接济的衣服,这些成长经历让她对乡村、对农民有着朴素的感恩情怀。参加工作后,马海平立志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让农业丰收、农民富裕。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新乡县是植棉大县,棉铃虫危害是农民最头疼的事。为了探索科学防治途径,马海平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天天骑着自行车下乡,定点观察虫卵颜色变化、幼虫生长习性。棉花苗小株矮,她拿着放大镜常常跪到膝盖发麻,需要两手撑地才能站起身来。进入三伏天棉花长高后,热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有时她在地里一蹲就是几个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艰辛付出,马海平掌握了棉花病虫害的防治要领,新乡县的棉花产量和效益始终都位居该地区前列。
 
  2001年,马海平在古固寨镇安排了13个花生新品种(系)四次重复的比较试验。5月9日播种后回到家已经是晚上八点钟了,饭还没顾上吃,却得到爱人在车祸中受伤的消息,立刻带孩子打车赶到卫生院,一夜未眠,第二天仍然坚持把试验全部播种完。
 
  2003年10月,她被县政府抽调参与重点引进项目——矮败小麦育种基地建设。租赁附近的民宅,冲扫去厚厚的尘土,马海平从家里拿来电饭煲,几个人暂时有了"安身"之地。作为主抓科研工作的负责人,马海平拉来自家的缝纫机用于加工授粉纸袋,参加小麦收获、入库、晾晒等繁重的体力劳动,尽可能减少用工,节约开资。她和几位同事齐心协力,在两年多时间内,把最初一家一户的零散地块,创建成初具规模的试验基地,为利用矮败小麦进行系统、规范的育种研究创造了条件。马海平以专业的素养和过人的毅力,使得项目基地上至领导下至员工,都对她的工作给予了积极肯定!2006年5月28日,国家矮败小麦育种技术创新中心揭牌,为此后农业部新乡矮败小麦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中国农业科学院新乡综合试验基地等相继落户新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工作上义无反顾。"马海平说,"遗憾的是不能陪着孩子慢慢长大。"女儿上小学时,有一次天黑了还没能去接,等马海平赶到教室,孩子已离开学校。当心急如焚的她在回家路上找到边走边哭的孩子时,母女二人抱头痛哭!
 
  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矮败小麦及其高效育种方法的创建与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该项目取得的丰硕成果里,倾注着马海平等一线技术人员大量的心血和汗水。
 
  2005年8月11日,马海平独自调查玉米试验吐丝散粉情况。40亩的试验田,调查一遍要走4200米。为了保持同期调查、数据准确,她冒着灼人的高温坚持干到下午一点多,突然感觉头昏眼花。当时地表温度已经超过40度,马海平竟然不知道自己是中暑症状!幸亏一个电话催她回单位,才避免了遭遇不测。
 
  强本领  痴心农技增效益

    为扭转"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的陈旧观念,在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马海平经常深入田间地头,调查了解苗情和病虫草害发生发展动态,及时提出管理技术意见,带动农民科学种田。她积极参加科技下乡活动,通过举办电视讲座、开展技术培训、解答农民咨询、发放技术资料等形式,宣传促进农作物规范种植、科学管理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控,确保粮食生产持续丰收,提高产量和品质。
 
  马海平主持开展过12场1214人次参加的阳光工程农业专项技术培训,培训县乡技术人员和科技示范户1万多人次,发放图书1500多册、农业技术明白纸1.3万多份。在2019年6月份开展的5场大型技术培训中,主讲具有"国际性、迁飞性、暴发性、毁灭性"等特点的重大害虫草地贪夜蛾的识别、危害和防控技术,并将自己加班整理的课件分享到众多微信群,培训700余人次。这里面既有种地大户、家庭农场主、种植专业合作社,也有三五亩地的普通农户和贫困家庭,还有种子企业、农药化肥等农资经营者,他们都是她以农业技术指导服务的对象。
 
  马海平主持中国农科院小麦优势蘖利用研究项目新乡项目区建设,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承担中国农大为期两年的农业部948项目河南夏玉米、冬小麦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研究新乡试点的技术工作,该项目在新乡、商丘、驻马店、周口等地技术示范推广200多万亩,肥料产品使用面积超过300万亩,累计推广500多万亩,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承担河南省种子管理站良种繁育科安排的高肥冬水一、二组共15个品种(系)的小麦生产试验,测试相同条件下参试品种(系)的产量品质表现、抗性水平和适应范围,为种子企业和农民选择品种、为品种审定及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马海平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学习热情。她主动向中国农科院刘秉华、周阳、李立会、赵广才、中国农业大学资深育种人宋印明、河南农科院王绍中、新乡市农业局杨胜利等专家请教。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渐对小麦育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制定育种目标、利用种质资源、搜集骨干亲本、试验地管理、组合配制原理、后代选择标准、方法和创新、杂种优势利用、国内外育种机械、小麦品质指标、抗病抗逆、特用小麦等方面,马海平丰富和拓宽了视野,提高了学识水平。征得宋印明老师同意,她花费四年半的业余时间,将他在网上关于小麦育种、栽培方面的文章进行了系统的编辑整理,精选并印制出150多万字的专辑,受到育种爱好者广泛赞誉。
 
  为了改变同质化严重的被动局面,马海平创新思维,从2013年开始自费进行小麦育种。外人不明就里,误以为她追名逐利。也有人多次劝她放弃,毕竟没有帮手,财力物力都比不过科研单位。土地和管理需要费用,播种、收获都要雇人工,播种耧是自己投资买的,脱粒机靠人情东拉西借……开弓没有回头箭,马海平迎难而上,意志坚定。为了充分利用节假日和下班后的黄金时段,她经常十天半月不回市里的家,长时间泡在试验地里观察记载,天色昏黑才依依不舍走出来,就近住在姐姐家里。
 
  自助者天助。经过数年努力,马海平的试验田面积由2亩逐步扩大到10余亩,2017年种植亲本资源百余份,条播后代材料56个,穗行2620个。2018年中选150多个材料,其中3个材料表现突出,单行产量达556克、539克、512克,折合亩产700公斤以上。又经过连续两年的产量鉴定、穗行提纯,有望培育出农艺性状优良、抗逆抗倒、品质好的高产新品种。
 
  与此同时,马海平的业务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熟知当前主推品种的特征特性,精通小麦抗逆应变栽培技术,能根据不同品种的开花习性预测来年的种子纯度,还练就了嚼几粒麦子便能大致判断该品种品质如何的本领。
 
  2016年,在她的帮助指导下,新乡县鑫蕊种植合作社引进种植了优质强筋黑小麦农大3753,收获单产850斤。加工成石磨全麦面粉,以每斤6元的价格销售,每亩纯收益达3000多元。
 
  2017年马海平受邀担任新乡市鑫益禾农业公司的技术顾问,帮助公司引进生产周期短、投入少、风险小的鲜食玉米种植项目。三年来共试种30多个品种,从中筛选出了适宜本地种植的水果玉米、甜糯玉米和黑玉米品种。鲜食玉米生产在新乡县不仅实现了零的突破,而且发展势头越来越好,2020年种植面积超过3000亩。仅新乡市鑫益禾农业公司每年种植面积就达到1000多亩,亩效益500多元,每年增加经济收入50多万元,并通过产业带动贫困户土地流转7户,务工就业10人。
 
  担使命  学以致用誉满仓科技是农民持续增收和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马海平把论文写在新乡县大地上,把成果转化应用到实际中。
 
  农民庄稼出了问题,有了病虫草害,只要拍个照片通过微信传过来,她就会通过了解相关情况,按照自己总结的"望闻问切"方法诊断个八九不离十。如果距离不太远,她一定要去现场观察指导,给出对应的方案帮助解决。
 
  新乡县安起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朱安起,提到马海平就会竖起大拇指。在小麦、玉米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她的"良方"帮助他渡过了好几次难关。2014年朱安起承担了几个种业公司的科研试验,180亩地种植了15000个玉米新组合。7月16日早上他突然发现每株玉米上都有5、6个虫子。当时玉米长有6、7片叶,到中午时已经被吃得只剩下光杆主茎了!心急火燎的朱安起赶紧联系马海平,神奇的是她听过对害虫长相的描述,就非常肯定地说那是粘虫,还推荐了防治的药物。朱安起照方抓药,药打上20分钟后害虫落了一地,第二天玉米主茎又生出了新叶,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由于全是玉米种子试验,每亩综合效益高达2000元,仅治虫一项就让他挽回损失36万元。数年来马海平至少使他免受6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
 
  2019年3月20日在合河乡西元封村西南的一块小麦田,马海平根据田间死苗症状表现,准确判断出是地下害虫金针虫为害造成的,并挖土找虫验证,提出针对性指导意见和管理措施。3月25日到翟坡镇寺王村小麦生长极不均匀的田块,查找到出苗不整齐、补种的发育缓慢,以及除草剂重喷严重出现药害等原因。4月15日去翟坡镇西营村,查找300亩小麦植株矮化、叶片发蔫没有生机的原因,通过拔株发现,小麦茎基部叶鞘深褐色、根茎处发黑(严重的腐烂死亡)、基部茎节上有乳突状畸形根,分析判断是除草剂二甲四氯药害。4月28日在翟坡镇焦田庄麦田拔株看根茎,确认是根腐病显症。6月11日在朗公庙镇南固军1.5亩春玉米田调查,根据症状判断是苗期受蓟马、飞虱、玉米螟等害虫危害从而影响了生育进程所致。
 
  新乡县刘店村农资经营门店负责人武德广、王芳夫妇非常佩服马海平的敬业精神和技术水平。他们在实践中遇到很多问题,拿不准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咨询她。今年5月20日,看到小麦穗子上有不少青色、褐色的虫子,以为是草地贪夜蛾,立刻拍照发给马海平。凭借天天在麦田观察的经验和丰厚的知识积累,她一眼就看出这是普通粘虫,毫无保留地给他们讲解这种害虫和棉铃虫、草地贪夜蛾的不同之处,并教授他们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由于专业能力强,解决问题手到病除,马海平有着广泛的影响力。除了本地农民,就连邻县的封丘、原阳、获嘉,甚至洛阳、商丘、许昌、漯河、周口、南阳,还有外省的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地,都有人通过微信、电话和全国农业系统公益服务热线12316等渠道向她请教。即使是节假日,马海平也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解答,有时长时间解释,说得口干舌燥。这是她最喜欢做的事情,乐此不疲,因为交流过程中能了解到更多信息,积累更丰富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技能,助人为乐也是她人生价值的体现!
 
 
  马海平积极参与疫情防控,撰写《小麦起身到拔节期田间管理主要措施》,2月29日发布在种业商务网的微信公众号和搜狐号上,短短几个小时点击量就达到六百多人次。河南省科技特派员助力脱贫攻坚微信公众号、新乡科技网、新乡县融媒体中心都进行了宣传报道。
 
  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小麦育种专家周阳研究员说:"马海平热爱农业,特别能吃苦,尤其注重实践,为人非常热情,是一个深受农民朋友喜爱的基层农技人员。"由于在农技、植保等方面专业过硬,对工作极端认真负责,河南省农技推广总站站长郑义为马海平的敬业精神点赞。新乡市农业局局长杨胜利认为马海平多年来爱岗敬业,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专业研究方面如果持续深入下去,一定会做出更大成绩!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这句诗是马海平的最爱,不仅是她29年工作的真实写照,更表达出她对新乡县这片土地深厚的感情!正如她在小麦组诗《小满》里的深情吟唱——"既然选择了彼此,那就不再彷徨,心底有沉甸甸的爱,满眼都是丰收的欢乐景象。"


 
中原科技网编辑部信箱:ccdd3322@126.com   电话:1378351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