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华夏世博

中原科技网-华夏世博 -孟庆国 -文化乡贤杨晓敏

文化乡贤杨晓敏

文/图  孟庆国
    
    杨晓敏文学馆开馆了。
    个人办文学馆,在获嘉县本就是稀罕事。文学馆建在偏僻乡下,面积不大,规格不低,全国各地上百位文化名人和友人,其中不乏文坛名宿大枷前来参加开馆仪式。省、市、县文化部门及市、县、乡各级领导亲临祝贺,官方媒体高调宣传,成了当地一件文坛盛事和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我和杨晓敏非战友,非同乡,也非同事,只是在和几位获嘉籍朋友交往时,与杨晓敏有过几次接触。他的经历与我有相似之处,年轻时从军,退伍后在媒体工作,彼此很谈得来。杨晓敏谦恭诚恳,给人以忠厚踏实之感,同乡好友对他多有赞美,加上他在文学上的造诣和成就,我对他颇为敬重,彼此常有联系交流,逐渐成为神交文友。前不久,我主持一场文化庆典活动时,邀请中国铁路作协副主席、原郑州铁路局局长徐宜发参加,徐局长上台讲话后匆匆离场,说去获嘉参加一个活动。第二天,徐局长给我发来《走近杨晓敏》一文,我才知道杨晓敏悄悄干成了文学馆这件大事。没过多久,晓敏发来微信,邀我参加9月23日文学馆揭牌仪式。文友相约,不同于官场应酬和江湖朋友相聚,有文化情结相连,我欣然应允参加。

     当日,我与晓敏的同乡、原河南省委巡视办副主任崔战杰文友一起来到获嘉县亢村镇王官营村。这里是杨晓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杨晓敏文学馆就建在他家故宅上。我们信步入馆参观,首先看到的是崔战杰题名、杨晓敏撰写的文章《老家获嘉》。在这篇文采横溢的短文中,晓敏恣意抒情,写他的家国情怀、他对故土的留恋、以及他在老家建文学馆的初衷与期盼。文学馆占地面积不大,布局紧凑有序,陈展面积约350平方米,设2个展厅、8个展室和晓敏的工作室、会议(阅览)室。墙面上,悬挂的各界领导与文化名流题写的题词、楹联林廊;展室内,展示的杨晓敏著作、重要论述,及在小小说文体建设、办刊实践、作家培养、活动组织方面的书刊满目。从陈展内容看,这已不仅是杨晓敏个人的文学馆,俨然一座中国小小说的文献室、珍藏库和编年史。馆内氤氲的书卷墨香,令人心怡神定,不由使我对晓敏在中国文学、特别是小小说文体发展上的成就和贡献,发出由衷的感叹和敬意。

     揭牌仪式上,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作协原副主席、中国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当代著名诗人吉狄马加亲自到场祝贺,即席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获嘉县领导、郑州市、新乡市文联、来自全国多个省市的文化学者及晓敏的同学、同乡、好友等纷纷发言,对杨晓敏的文学成就,对杨晓敏文学馆的落成表示高度赞扬和祝贺。置身这个场景,听着众人的祝词和感言,我能够感受到杨晓敏在中国文学界、特别是小小说群体的形象和影响力。

    杨晓敏文学馆就位于村头他的老宅上,院外道旁就是农田。我在村边极目远眺,太行山雄姿隐隐可见,平畴沃野阡陌纵横,渐次成熟的庄稼及色浓泛黄的林木,将仲秋的豫北大地装扮得五彩斑斓。这片黄天厚土承载着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武王伐纣灭商在此牧誓,姜尚论功行赏在此封神,西周煌煌基业在此肇始,子夏西河授徒在此讲学,汉高祖、汉武帝、唐太宗等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历史的足音……数千年历史变迁,在这块土地上沉淀下厚重的文化基因。杨晓敏自小吮吸着家乡丰富的文化营养成长,为他的文化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杨晓敏文学馆落地于此,赓续着文化根脉,将为故乡增加一处文化地标。不久,这里将会成为全国小小说读写者往来不绝的地方和文化网红的打卡地,文人雅士所带来的流量和传播效应不可限量。思及此,我觉得杨晓敏不仅是一位文学大家,还是一位乡贤。他1974年入伍,在西藏军区边防部队从军14年。雪域高原的边关冷月和记者经历,锤炼了他的青云之志和家国情怀,提升了他的专业写作水平。转业后落户郑州,进入《百花园》杂志社,与小小说结缘,成为推动现代小小说文体发展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奠基人,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但无论身在何处,他对故乡的眷恋和热爱始终萦绕于心。在他的散文名篇《清水塘祭》中,村庄那池清塘的纯美、甘醇,绿荫,乃至夏日对他和童伴的诱惑,几十年仍记得清清楚楚 。若不是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写不出这般生动有味的文章!曾听人说,晓敏退休后,有几家大学院校都想给他建文学馆,他都婉拒了。自己却俯下身来收集整理资料、策划方略文案、筹备资金物料,终以一己之力在故宅建成了这座文学馆,他要把自己一生的心血、智慧、成就乃至余生奉献给生养他的这片土地。
    杨晓敏文学馆开馆那天,正值第6个农民丰收节,新乡市欢庆农民丰收节的主会场设在获嘉。主持完农民丰收节开幕式,获嘉县委书记赵明俊也来到杨晓敏文学馆,向文学馆开馆表示祝贺。晓敏说,建馆和布展期间,赵书记几次来考察指导,足见当地领导对杨晓敏文学馆的重视。交流中赵明俊书记说:“杨晓敏给获嘉带了一个好头,乡村要振兴,离不开文化和人才。获嘉文化厚重,古往今来俊贤辈出。我们支持宣传杨晓敏,就是要以他为榜样,营造一种氛围,吸引更多在外地的获嘉人回乡创业,投身家乡建设,让乡贤回归助力乡村振兴。”主政一方的县委书记有这种认知,让我感到欣慰。前年,我和长期在省委组织部工作的崔战杰友唠起乡村振兴话题时,感到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农村“空心化”,缺人才、缺文化。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出台政策,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广大退休干部、知识分子、成功人士告老还乡当乡贤,回到离天地、自然、乡情最近的地方休养生息,贡献余生。为此我们曾撰写了一篇《中华文明传承中具有重要价值的古代两项官员管理制度》的文章,解读古代长期实行的官员丁忧和告老还乡制度,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意义,发表后引起较大反响。今天,杨晓敏回乡创建文学馆的举动,不就是一位现代文化乡贤的楷模吗!前不久,国家九部委联合发文,鼓励干部、教师、医生等退休后回乡定居,高层显然也认识到乡贤回归的必要性,但实施起来并非易事。如果地方多一些赵明俊书记这样的主政者,多一些杨晓敏这样的身体力行者,何愁文化不彰,人才不兴,乡村不振?想到这里,我感到杨晓敏文学馆不仅是一座私人藏馆和文学交流创作的场所,还是安放主人心灵的一座文化殿堂,一座矗立在获嘉大地上的文化丰碑!
    愿杨晓敏文学之路常青!文化精神永恒!愿根植在故乡沃土上的杨晓敏文学馆枝繁叶茂,结出累累硕果!


 




作者简介
孟庆国 :退伍军人,退休干部,电视文化专题片《老家河南》策划人、抗战英烈(彭雪枫)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华夏文化艺术院秘书长、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一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者、传承者、弘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