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吃水不忘挖井人——王震井纪念园游记



吃水不忘挖井人——王震井纪念园游记

孟庆国

 

城川,是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所辖的一个镇,地处蒙陕宁三省区交界处的毛乌素沙漠腹地,与陕西省定边县、靖边县接壤,辖3个社区、29个行政村(嘎查),近2.5万蒙汉回各族人民,分散居住在2418.02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

这是一块古老的土地。苍茫原野上宥州古城的断壁残垣,见证着这里唐王朝的繁华;成吉思汗八百室不熄的圣火,诉说着蒙古铁骑从这里出发,统一华夏版图、横扫欧亚大陆的雄风;逶迤西行的明长城遗址,沐浴着黄河落日的余辉。

这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党中央落脚陕北后,这里便成为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红军北上绥蒙抗日的桥头堡,拱卫着延安的北大门。党中央在这里建立了三段地苏区和绥蒙工委、伊克昭盟工委,大批党中央、西北局领导干部和红军将领在这里留下了征战的足迹。为推动各民族抗日运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党中央1941年在延安成立的民族学院,于1945年2月迁至城川,从此,城川成为少数民族精英荟萃的地方。今天,在这块红色土地上,建有多处革命遗址纪念场馆,“王震井纪念园”就是其中的一处。最近,我和鄂尔多斯军分区原副政委曾天文同志一起,到这里进行了一次缅怀之旅,接受了一次红色教育。

时至盛夏,久旱无雨,炽热的阳光烘烤着鄂尔多斯高原干渴的大地。一个骄阳西下,热浪减退的下午,我们驱车向王震井纪念园赶去。

车行在辽阔的草原,如跨上奔腾的俊马,视野开阔,思绪飞扬。宽敞的道路两旁,水浇地庄稼葱郁茁壮,绿色喜人;可惜那无垠的草原,枯草凄萎,绿茵稀疏,与远方毛乌素沙漠的漫漫黄沙浑然一色;偶有几处民房或蒙古包,散落在有点树绿的草原深处,牛羊无精打采地在草地上觅食啃噬。曾政委向我介绍,鄂尔多斯的牧民把下雨天当节过,俗称“过阴天”。只要天降大雨,人们就要相聚喝酒庆祝,集镇上饭店爆满,大街上常见醉汉。是啊,西部草原,雨如甘露,有雨就长草,有草就羊肥牛健马嘶欢,下雨如下钱呀!

王震井纪念园位于黄梅子村黑梁头,不到20公里车程,一会就到了。守护的员工打开大门,热情地让我们进园参观。园内空无一人,幽静无扰,颇合我俩心意。园子不大但很精致,除一栋陈列室和两排仿建的营房外,好似进入植物园林,绿树掩映,花木葳蕤,瓜果菜蔬飘香。曲径回廊与花卉树丛间,安放着一组组依当年官兵劳动场景设计的雕塑,唯妙唯肖,有趣动人。园林中央,是那口绿植簇拥的王震井,旁边竖立的石碑上,刻着介绍水井来历的文字。

1941年初,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陕甘宁边区面临日寇侵犯、国军围堵、地方武装与匪顽骚扰破坏的巨大压力。为打破围堵封锁,保卫边区安全,八路军359旅旅长兼政委,绥德警备区司令员王震奉命率部进行了陇东三边战役和榆林战役,经多次战斗,击溃了袭扰边区的敌寇,粉碎了国民党军企图将我军赶过黄河以东的狂妄计划,并一举解放了城川。局势稳定后,王震一部留下驻守城川,一面保卫边区,一面屯垦开荒。黑梁头地势较高,水源匮乏,为了解决军民用水困难,王震将军带领战士们和当地群众一起勘察水源,择位凿井。经过40多天劳动,凿出这口深20米、水深6米、底部直径1.5米、水源充沛的水井。有了井水的浇灌,荒无人烟的黑梁头变成了“粮食堆满仓,猪牛羊肥壮” 的城川农牧场。深受其惠的当地群众,亲切的称这口井为“王震井”。80年来,人们珍惜这口井,敬重这口井,自觉地保护这口井,才使这口井被当做一件红色文物留存至今。

80年过去了,我们俩个老兵伫立井旁,深情地望着这口王震将军亲自勘查并指挥开凿、见证着将军爱兵爱民情怀的水井,唠着有关王震的话题,心中充满对老将军的敬仰和缅怀。

在战将如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行列中,王震以其特殊的功勋名垂青史。战争年代,他南征北战,叱咤风云,战功卓著,位列开国上将;建国后,他长期主政新疆,并先后出任铁道兵司令员和农垦部长,论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贡献,战将中可出其右者没有几人。王震带兵,热衷屯垦,既为解决军需、减轻人民负担,又为戍边固防、安置复转军人。毛主席知人善任,委以重任,使其成为中国农垦事业的开拓者。早在延安最艰苦的岁月里,他所率领的359旅,就以南泥湾大生产而闻名。眼前的这口水井和当年开发的城川农牧场,就是359旅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劳武结合,军垦屯田的一个缩影。1949年9月,王震率一兵团进军新彊,促成了新疆和平解放。在完成对大批起义部队的整编后,部队在天山南北掀起生产热潮,开垦出大量土地,这才有了今天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54年2月,王震出任铁道兵司令员,在率领10万大军修建黎湛铁路、鹰厦铁路的同时,为安置从朝鲜战场回国的铁道兵5师和大批复转军人,他亲赴黑龙江考察,在密山、虎林一带建立了一批以铁道兵为骨干的农场,从此萌发了开发北大荒的宏愿。1955年8月,王震向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提呈《关于开发北大荒问题》的报告,经毛主席圈阅,彭德怀批复,王震以铁道兵司令员和中央农垦部部长的双重身份,于1956年6月6日在密山县召开的铁道兵农垦局成立大会,北大荒大规模开发建设自此拉开大幕。1958年1月24日,中央军委发出《动员十万转业官兵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从而有了王震率领10转业官兵进军北大荒的壮举。我的伯父作为当年转业大军中的一员,从扬州来了黑龙江,参与了853农场的创建。此后,我的三位叔辈也先后到了北大荒,这才有了我从38军退伍后,去黑龙江农垦工作的人生经历。

从1956年起,王震将军长期担任农垦部长,率领大批转业官兵、支边青年、知识青年、工程技术人员,在新疆、黑龙江、广东、海南、云南等地,披荆斩棘,白手起家,创建了一大批军垦农场和地方国营农场,使之成为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一支主要力量,成为国家生产粮食以及油、棉、橡胶等经济作物的重要基地。至今,农垦系统几经改制,大多已归地方政府管理,只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黑龙江北大荒集团,作为国家农业的“航空母舰”和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仍属计划单列 ,国家直管。

1990年,83岁高龄的王震将军最后一次到北大荒视察,我当时在农垦公安局工作,参与了对王震的接待和保卫工作。在多个场合,我亲眼目睹了将军接见农场领导和部队转业官兵时的动人场景。今天,站在王震井前,当年与将军在一起的情景犹如昨天,清晰地浮现在眼前。我摇起井口上架着的辘轳,打上了一桶井水,掬一捧入口,清爽甘甜,撩几把拂面,神清目明,身心仿佛受到了一次洗礼。

我们在纪念园内盘桓多时,走着唠着,不觉已到黄昏。微风吹拂,凉意渐起,晴朗的天空被片片云朵和晚霞映照得绚丽壮观。怀着对王震将军们崇高敬意,我们向城川驶去……

 

作者简介: 孟庆国,河南省镇平县人,退伍军人,退休干部 。曾任黑龙江省农垦分局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人民日报社人民视窗运营中心主任,现任河南省华夏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香港卫视河南新闻中心执行总编。一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学者、坚守者、传承者。

 

 
中原科技网编辑信箱:ccdd3322@126.com   电话: 0371-56651882  1378351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