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中原科技网-文化-徐宜发-漫步惠山古镇

漫步惠山古镇

徐宜发

无锡是座古老的城市,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有许多美丽的传说。这次我又到无锡,这里的朋友非常热情陪同我们一起游览惠山古镇,领略无锡一带的风土人情,聆听那些动听感人的故事。


惠山古镇一角

惠山古镇位于无锡太湖岸边的惠泉山麓,相传很早以前人们就聚集在这里休养生息。有文字记载,3000多年以前商代周太王的后人季历和仲雍,来到梅里(现无锡梅村)定居并筑城立国自号“勾吴”。后来,这里成了“吴国”的势力范围。公元前473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在这里设立无锡县,直到新中国诞生之前的1949年4月23日,“无锡市”三个大字第一次矗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沐浴着新中国的阳光雨露,无锡早已旧貌变新颜。如今的无锡日新月异,1985年被国务院确定为长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城市,工农业生产及旅游和服务产业都有很大的提升,去年人均生产总值在全国城市中位居榜首,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发达地区。无锡不仅经济富庶而且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无论春夏还是秋冬,来这里的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当下,秋天已成故事,冬天的美貌也渐渐露出尊容,来自海内外的客人纷纷来到这里探访惠山古镇的奥秘,倾听惠山古泉流水的诉说……

陪同我们出游的杨胜明已年过半百,是个名副其实的“老无锡”。他,中等身材,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透露着江浙人的热情与睿智,讲起昔日的无锡如数家珍滔滔不绝。我佩服他的博学与表达,精彩的语言有滋有味儿,燃起我浓厚的兴趣。

杨胜明驾驶着他的私家坐骑,载着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朋友,沿着运河大道奔驰,不大一会儿我们就到了惠山古镇。这里青堂瓦舍,古香古色,到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千姿百态的菊花争奇斗艳,绚丽多彩异花名卉芬芳迷人。杨胜明告诉我们,菊花在江浙一带十分受宠,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种植它的爱好,尤其那些能工巧匠养花出神,让菊花在不同的生长条件中繁育出不同品种,展示其无穷的魅力。眼下是菊花盛开的季节,每年到这个时候古镇都会举办菊花盛会,以这种方式迎接八方来客。我赶忙打开手机,不断变换视觉对准盛开的菊花一一拍照,留下独有的一瞬间。

 


千姿百态的菊花争奇斗艳

菊花是一种草本植物,品种繁多,花色艳丽,婀娜多姿,十分惹人喜爱。菊花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并有文字记载,因其品种多、花期长、色泽瑰丽还被人们赋予吉祥、长寿的含义。据文字记载,在2000多年前的汉武帝时期,每逢重阳节皇宫里都要安排饮菊花酒的盛宴,带领宫廷要员祈福健康长寿。唐代诗人、文学家元稹曾在诗中写到“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我在网上查阅,历史上描写、赞美菊花的诗句比比皆是,可见菊花从古到今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据何等重要的位置。

我们边走边聊,忽然正前方一堵墙上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几个大字闯入我的视野。走近一看,方知是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悯农二首》诗句摘录。它出自唐代诗人李绅之手,迄今已传诵1200多年。这是我们这一代人60多年前,小学时期收录在语文课本上的两首唐诗。尽管数十年过去了,回想当年课堂上语文老师讲课的情景历历在目,从小培养节约粮食勤俭持家的美德。李绅772年生于安徽亳州,5岁那年父亲病逝,便随母亲一起来到无锡谋生,青少年时代曾在惠山寺读书,生活在民众之中,自然能了解一些百姓生活。青年时期的李绅目睹农民终日在田间辛勤劳作而不得温饱,愤然挥笔写下《悯农二首》表达对农民的同情之心。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两首诗虽然只有40个字,它却道出了当年终日辛勤在田间耕作的农民之苦,教育人们要珍惜粮食,一粒一粟都来之不易。翻开当今的小学教科书,依然保留了这两首五言古诗。寥寥数语,意义深刻。


李绅1200多年前的诗作《悯农二首》摘录

查阅历史资料,李绅出手《悯农二首》诗作之时,惠山古镇正是其当年生活的地方。不管他步入仕途最后的结局如何,能在早年时期创作出传诵至今的《悯农二首》,也是他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承做出的贡献。

“天下第二泉”是惠山古镇一大亮点。我们驻足这里寻觅其历史轨迹,想弄清楚它的“第二泉”来历。天下第二泉位于古镇的繁华地段,是第一峰白石坞下的惠山泉。

有史以来,惠山一带水流清澈甘甜惠及百姓早已成为佳话。相传唐朝大历年间,无锡县令敬澄动工开发惠山水源,先后开凿出十三眼泉水,素有“九龙十三泉”之称。这些泉水因所处位置不同,出水量及其水质也不尽相同。虽说当时尽管鉴别其水质的优劣手段十分原始,凭着人们的口感和眼睛也能识别出它们的差异。人们请来我国古代茶学专家陆羽进行鉴别,确认庐山康王谷洞帘水为第一,无锡惠山新泉为第二,其它各地的泉水的品质都排其后,从此,惠山天下第二泉名扬天下。雍正六年,清代大书法家王澍留下“天下第二泉”墨宝。北宋熙宁七年春,宋代大文豪苏轼来到无锡惠山吟诗抒情留下“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流连。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孙登无语空归去,半岭松声万壑传”著名诗句。


清代大书法家王澍留下的墨宝

来到“天下第二泉”我不由得想起民间艺人阿炳,他用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传诵了几代人。

阿炳是一个苦命人。1893年阿炳来到人世间不久母亲离世,他被寄养在一个农妇家里。8岁那年,父亲华清和把他接进无锡著名道馆取名华彦钧,送入私塾学习3年后,亲自传授阿炳笛子、二胡、琵琶等器乐演奏技艺。阿炳天资聪慧,悟性很强,况且父亲在音乐艺术上也是民间高手,使得阿炳在青少年时期就熟练掌握了一些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很有名气。父亲过世之后他的生活更加艰难,还患上眼疾导致双目失明,天天只能在黑暗中度过。然而,留在他记忆里的惠山美景却永远挥之不去。他常常傍晚来到泉水旁边,拨动琴弦回想以往的岁月,仿佛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晶莹的波光在溪流中闪烁,叮咚的泉水为他伴奏。他那悠扬的二胡声如泣如诉,如诗如歌,触动着无数人的心灵。他在流落街头以卖艺为生的日子里,一生自编自演留下了270多首民间乐曲产生很大影响,他创作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

聊起阿炳的故事,杨胜明说到阿炳的晚年生活十分窘迫。1950年12月4日贫困中的阿炳离开了这个世界,走完了他艰难的一生。墓地就在他生活过的惠山古镇天下第二泉旁边,这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我们来到阿炳长眠的地方。墓园不大绿树环绕,潺潺流水环境优雅。站在他的塑像前,我的耳边仿佛又响起了那悠扬美妙的乐曲声……
 


 

         徐宜发,1949年10月生于郑州。火车司机,现已退休。喜爱写作,著有《我心永恒》《我的太阳》《我书我心》《我行吾咏》《我述悟声》《我行我诉》散文集,并出版《岁月映画》(6卷)纪实文学作品选等。其文学作品常在全国报刊杂志发表,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铁路作家协会原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