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

科技之光照进“湾湾村”

 

    河南日报记者朱殿勇 刘晓波   “湾湾村”在鸡鸣声中迎来新的一天。56岁的贫困户周犹坤匆忙起床,安顿好家里老少,就奔向村里的云梦山油茶示范基地干活。和周犹坤同样早早出门的还有李明凤,省科技厅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

    “湾湾村”其实是光山县罗陈乡周湾村,豫南地区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山村,水多湾多。

    周湾村创新创业基地暨脱贫成果展示馆门口张挂的牌子,让这个村显得又不普通:河南省科技特派员服务基地、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产学研基地、豫南“籼改粳”试点基地,科技之光照进了这个昔日的贫困山村。

    “柴火山”遍插“摇钱树”

    1月7日,阳光和煦,周湾村省科技厅科技扶贫云梦山油茶示范基地,两台挖掘机正在山头上作业。“等年底再来,这里就好看了,移栽的9年生油茶苗到时候会有一人多高,可壮观哩。”李明凤畅想道。

    举目望去,满山油茶苗。可当初这里和荒山差不多,虽然也有几个村民承包种油茶,但由于投入少、机制不活,不成规模,更谈不上带贫致富,村民都叫它“柴火山”。

    “一亩油茶百斤油,又娶媳妇又盖楼”,眼看着光山县其他村庄靠种油茶富了起来,周湾村人坐不住了。

    “事再急,也得一件一件做。”李明凤请来了省林科院的专家为土壤“把脉问诊”。抽样测土配方显示,茶山土壤总体呈酸性,严重缺磷,钾钙含量明显偏低。

    缺什么,补什么。每棵油茶树都被施上了钙钾镁磷复合肥,盛花期请来无人机团队空中授粉,提高油茶坐果率。“咱是科技厅派驻的第一书记,做事更得讲科学不是!”李明凤笑着说。

    科学种植解决了油茶不仅能种还能种好的问题,可是还靠过去分散承包单打独斗能做大产业吗?咋从根本上盘活经营机制还得动一番脑筋。周湾村党支部书记周谋全也曾为此苦恼:油茶是个扎根产业,见效慢,至少要几年才能丰产,前期投入太大,村民哪能一下子拿出恁多钱?

    驻村工作队多方考察,引来了县里的龙头企业。光山县诚信实业有限公司整体运营云梦山油茶园,村里整合相关资源,以48万元入股该公司,按照8%的年收益分红,村集体年增收3.84万元。

    省科技厅还为该企业积极争取2020科技助力经济项目资金100万元,打造云梦山高标准生态油茶基地,村集体年分红5万元,分红周期为10年。“公司收益与村集体收入挂钩,基地今年又从村民手中流转了300亩土地。”周谋全说。

    村集体有钱了,贫困户“腰包”也鼓了。“流转土地每亩可收入100元。在基地干活每天80元,一个月干15天左右,收入1200元。冬春栽栽树,开春施施肥,夏季除除草,秋后摘摘果,一年四季有活干。”周犹坤笑称,现在大家不出村子就可以打工挣钱,日子相比以前好了太多。

    让粳稻种出“金道”

    周湾村的村民过去以种植籼稻为主,亩产一直徘徊在300公斤左右。

    “粮食要增产,没有好种子不行,还得选用产量高、品质好的水稻品种。”李明凤至今还记得,作为省重大科技专项,豫南“籼改粳”刚开始推行时面临不小的阻力。

    常言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可粳稻比籼稻种植期晚一个月,错过种植节气影响收成可咋办?乡亲们心里没有底。

    驻村工作队挨家挨户做工作,一遍遍地讲解种植粳稻的好处:粳稻口感更好,市场价每公斤要高出籼稻0.15~0.5元,采用新型抛秧技术每亩节约人工插秧成本200元以上。

    到了秋收的季节,金黄色的稻米一上秤,粳稻的亩产比籼稻足足增加了一倍,良种配良法,村民们信了、服了。

    村民易本胜尝到了甜头,和其他村民一起成立了光山县周湾村兴胜种养专业合作社,曾经的贫困户变成了合作社的理事长。去年,全村粳稻种植2300亩,帮扶贫困户134户,每亩实现节本增收600元。

    好稻米更要卖出好价钱。李明凤帮助完成注册了“周湾粳稻”商标,与稻米加工企业签订了代加工合同,靠品牌来增值,登上了电商平台,去年仅网上就销售了近3000袋,小稻米对接了大市场。

    “‘湾湾村’里湾湾通,‘湾湾村’里湾湾亮”,乡亲们编出这样的顺口溜夸赞家乡的变化。如今的周湾村实现了整村脱贫,路通了、太阳能路灯亮了,家门口的诊室已实现血常规化验、心电图检查,并可以与郑大一附院远程会诊。

    嘀嘀嘀,脱贫户杨大勇骑着电动车从集市上回来了,车把上挂着两只大麻鸭准备腌制年货。远处周湾小学传出琅琅读书声,周湾村处处升腾起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