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

中原科技网-乡村故事-守望麦田,看乡村振兴百年巨变

   中原科技网·我的乡村故事·征文-娄筱玙作品-风貌通讯   


守望麦田,看乡村振兴百年巨变
娄筱玙 文/图

  金黄的麦子望不到边际,红砖细瓦亦溺此之中,洁白衣衫伴风轻起,是梦还是现实。我的21岁,见过4次麦田,一次在想象里,两次在眼睛里,最近一次在志向里。

镰刀在汗水中飞舞

  1979年,那时候的物质条件比起建国初期有了很大改善,以生产队为单位,大家吃的是大锅饭,一起劳作一起休息。

  在父亲口中,那时春天大人们在地里浇水、除草,他和小伙伴去帮忙,其实只是找个借口趁大人忙活的间隙,在地头河边挽起裤腿放肆的玩会泥巴,顺道捉几只黢黑的小蝌蚪。因为害怕弄脏了衣服挨训斥,眼睛总也不忘偷偷的瞄几年正在远处和别人一起费力赶水的爷爷,弯腰拔草的奶奶。就这样,日子热热闹闹的到了夏天。

  麦子成熟了,又要开始劳作了。看着金黄色的海洋,一群泥娃娃心里说不出的舒服。而当镰刀挥动大人们涨着通红的脸流着汗水,一点一点地将麦子扛进谷场时,父亲说当时他的心里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感受。或有开心,又或有一丝悲伤。我不懂他的感受,也无法脑补当时的画面,只能奋力想象父亲记忆里那片或葱郁或金黄的麦田。

收割机在粉尘里嗡鸣

  时间溜走了,2007年,我7岁,跟随着父母来到乡下,那是我第一次真正走近麦地。当时,正值麦子成熟期,收割机轰隆隆作响,地里的叔叔阿姨,一人抱着十几个袋子,一人快速的跟着机器,谨慎却又吃力的接出仓口的麦子,生怕一不小心就撒落一地。是啊,全家吃饱饭,孩子上好学的保障,他们怎敢轻易丢掉一粒。

  麦地里尘土飞扬,夹杂着秸秆粉末迷的人睁不开眼睛。那片麦田,永远留在我的脑海里。

“5G+智慧在党徽下惠农

  2020年,举国抗疫,我们延迟了开学。利用空闲时间,我来到了尉氏县张市镇参加社会实践。来到习总书记视察过的那片麦地,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2014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张市镇沈家村象征着党群一心的连心树,深入群众、踏进麦田把“三结合”重要指示精神留在了尉氏县张市镇。站在“连心树”的景观廊桥上,放眼展望的是配套齐全万亩高效节水示范区。群众一部手机,轻轻一点就可完成灌溉。合作社大型作业,用不了三天就可完成收割。企业一纸协议,高价回收,农民卖粮再也不用愁。

  这片由张市镇党委政府与镇区万千人民群众共同执笔的麦田,以5G+智慧农业的油彩,绘就了现代化农业的美好画卷。作为“从种子到筷子”的亿元“中央大厨房”项目得以实施的后方资源“储备库”,为现代化农业腾飞和乡村振兴插上了“金翅膀”。

我在百年历史交汇处追梦

  2021年,在建党一百周年的伟大时刻,我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共预备党员。在宣读完誓词的那一刻,我的脑海里忽然涌现出那一片片麦田,由葱郁到金黄。而我,也终于如自己追逐的那样,生根破土等待拔节抽穗、开花结果。

  假期我再次自行来到了张市,走进张市镇沈家村万亩方示范区,发挥作为一个新闻系学生的优势,我要用我的笔杆和镜头记录下这片注入了黑科技的麦田。

  来到张市镇沈家村的那天,恰巧正举行尉氏县“粮王争霸赛”,在张市镇万亩方高效节水示范区聚集了尉氏县各个乡镇的种粮大户,张市镇85后青年陆爱东以小麦亩产858公斤夺冠,刷新了尉氏小麦亩产的最高记录,科技为小麦增产提供了动力,也改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

  在竖有“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九个大字的水泥生产路旁,我采访了粮王陆爱东。他说,作为一名新农人,他是幸运的。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在政府的支持下,与村集体合作成立了畅加合作社,以每亩950元的高价流转农户土地560亩,保障了农户利益最大化,开启了张市镇大面积集约化种植之路。每亩地高于市场价近500元,怎样才能稳赚不赔,他心里算过一笔细账:大面积集约化种植使地边梗变成了可种地,无形中增加了土地面积;化肥农资等投入以批量购买,减少了中间商利润;智能化的设备运用,降低了灌溉、施肥、捕虫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以合作社+合作社的方式,与富民农机携手,大型农机作业使土壤深耕,提升土地肥力,保障高产稳产;以“合作社+企业”的方式,与天源面业协作,种出品种纯的优质小麦,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04—0.06元出售;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拓宽他们的增收渠道,是利益和口碑双重收获。陆爱东的侃侃而谈充分展示了新农人的精神面貌、担当和魄力,是啊,在国家政策和科技的双重保障下,从土地里种出“金疙瘩”,陆爱东底气足。

  在市县镇三级党委镇府的努力下,5G+智慧系统运用到了张市的田间地头。物联网农业气象站、土壤墒情监测站、物联网虫情信息采集设备、植物病菌孢子捕捉仪等,能监测作物生长过程中风、光照、湿度等的变化,还能诱捕杀死害虫。在科技的助力下粮食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劳动成本及种植成本明显下降,综合收益显著提高。5G+智慧系统的运用,为青年一代抗稳粮食安全重责,做足了科技保障,使得习总书记提出的‘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在张市得以实现,让农民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随后,我把镜头对准了沈家村的支部书记石长锁,他说起这现代农业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变化滔滔不绝、神采飞扬:“咱农民现在讲究的是科学种田,地里的那些设备一个比一个智能,合作社的那些农机是一台赛一台好用,咱镇政府的政策是一年比一年惠农。你看,这哪像个麦收季,收割有机械、卖粮有订单,咱农民就光等着地头查钱就行了。过去这样的日子不敢想啊,一个麦季少则半月多则一月,一家几个劳力辛辛苦苦围着几亩地转,到头来竟然还有粮食不够吃的,现在咱农民不仅是吃上了“白面馍”,还把这手中“馍”吃出了新花样……”

  对沈家村支书的采访,是在村内进行的。放眼望去,一排排青砖红瓦的小洋楼在夏日灼烈的阳光里隐匿在高大蓊郁的绿化树旁;一条条整洁干净的入户小路在两旁透空花墙的映衬下影影绰绰布满娇蕊的“芬芳”。妇女、孩童、还有健硕的老者,在午后路边的树荫下伴着田间的麦香、街角的花香“歌唱”着丰收的喜悦。

  麦田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也在改变。这个被互联网改变的时代,也在改变着我们整个城市、乡村,也在改变着整个中国。百年巨变,回首却不是从前。百年前,中国农人每天都在想怎么填饱肚子。百年后,我们在想怎么种出有品质的粮食,怎么样吃出健康。短短一百年间,每一个家庭的衣食住行,每一处生活里的点滴变化,都折射出人民走向繁荣富强的奋斗和努力。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务实重干,锐意进取,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民族绵绵不绝、生生不息。人民上下求索、艰难跋涉,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强不屈开辟了一条坦荡通途。在这条路途上,我们的民族用堂堂正正和浩浩荡荡书写了一部让世界仰止的辉煌历史-----百年梦想,全面小康。

  腾飞的中国,历经百年长途跋涉、坎坎坷坷,飞速发展,取得累累硕果!古老的中华大地,如今正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实施乡村建设全面振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让我们奋力开启下一个辉煌的一百年,谱写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作者简介 娄筱玙,郑州大学2019级新闻与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高中毕业于郑州新枫杨外国语学校,2020年7—8月于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参加大学生返乡实践活动。大学期间曾在红网时刻、多彩贵州等平台发表多篇新闻评论,积极参加校内外志愿活动,在校期间荣获校级奖学金以及“优秀团员”、“优秀青年志愿者”、“文体活动积极分子”等称号。



 

中原科技网编辑信箱:ccdd3322@126.com   电话: 0371-56651882  1378351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