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

官渡·孙庄乡谣农场——懂得乡村,才能振兴乡村



乡村振兴——懂得乡村,才能振兴乡村

官渡·孙庄乡谣农场  孙中岭 
 
   有着五千年文化积淀的乡村,在漫长的岁月磨洗中,逐渐生成了各自独特稳定的居住环境、社会结构、风俗习惯、人际关系及运行机制等。复杂多元深厚的历史背景昭示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立足原风貌、原生态,做好传统与现代的衔接,古典与时尚的互融,传承与创新的契合。
 
  乡村的变迁,是迭代而不是换代,要宜居还需要宜业,保障食物更应有多种功能。因此,精准把握未来乡村建设的发展走向、功能定位、价值逻辑及思维方式,是乡村振兴稳步推进的关键。“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中央乡村振兴的宏观大政,要将这五大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应以“九园之乡”的价值追求和思维逻辑,设计架构,定位功能,引领走势。

 

乡谣现农场智慧农业终端
 
 
一、给农民宜居宜业的家园

  给农民一个既宜居又宜业的家园,这是乡村振兴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

  宜居宜业关键在于生产、生活、生态、生意“四生契合”。有些地方进行村庄大规模整合,把老百姓安置到一个新地方集中居住,农民生活质量提高了,但种自己的田要跑十几甚至几十公里,骑摩托或开车的油钱比卖农产品的钱还多,农民不满意。不仅要生产、生活契合,还要和生态、生意相契合。要创造“身二是”三产融合“。中国人多地少,小农户需要兼业,应在发展粮食和特色种养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乡村的二、三产业。新鲜农产品采摘后,最好马上装进冷库。

 

乡谣农场孙中岭主任采摘绿色无公害西红柿
 
  只有“四生契合”“三产融合”,农民才能就近就地就业、宜居宜业、安居乐业。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宜居宜业是当地农民的宜居宜业,不是外地人、城里人的宜居宜业。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鞋子的人自己知道。因此,乡村振兴一定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让农民说了算,不能只顾宜居不顾宜业,更不能以旁观者的眼光去定位是否宜居宜业,这是我们未来乡村建设的大逻辑、关键点、要害处。
 
 二、农品高效生态的田园
 
   好土壤才能产出好产品。我国推行“减肥增绿”计划大见成效,但是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差距还远,化肥、农药施用量依然很大。目前世界上农药有3万多种,食品添加剂也有3万多种。乌克兰人体清理专家做了一个实验,将死人身体上有毒的垃圾清理出来,平均3—5公斤,占人身体重量的4%—6%.另据我国科学家研究,使用化肥生产的小麦,与使用有机肥生产的小麦相比,钙含量减少76%.
 
  坚持以低端传统产业对接高端现代需求的发展思路,也是提高农产品价值的最佳捷径,中高端现代需求的农产品价格必然高于一般农产品。中央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求发展既讲高产又讲高质的生态有机绿色农业,只有高产高质,才能高效。

 

农场种植规划
 
三、市民休闲养生的逸园
 
   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始于工业革命。工业文明理念追求“人定胜天”,笃信人是自然的主宰,人可以改造自然;而生态文明认为“人是自然中的一员”,应与自然和谐共处。未来乡村建设要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不和谐的问题,就必须破除“驾驭规律”“人定胜天”的旧理念,树立遵循规律、天人合一的新思维。规律只能被认识而不能被打破,只有尊重规律,才不会被规律惩罚。  
 
四、农耕文化传承的故园
 
    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载体。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农耕文化正遭遇断崖式沉没。例如,“天时、地利、人和”是中国农民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农业哲学思想,它是中国农民对人类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被国外学者称之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类文明的黄金定律”。
 
 
孙中岭介绍农场新品种果蔬

农场产品打包装车销往各地
 
  从更宏观的层面看,人与劳动的关系根据时代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农业文明时期,是“人与无偿劳动的抗争”,工业文明时期是“人与无益劳动的抗争”,计划经济时期是“人与无效劳动的抗争”,人类正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将出现“人与无处劳动的抗争”。以色列学者赫拉利预测,未来世界是“1%的神人和99%的闲人”组成。如何解决“无处劳动”的矛盾?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发挥乡村的人口“蓄水池”和内循环作用,让赫拉利笔下的“闲人”到乡村去寻找生活的意义、价值和乐趣,使乡村成为缓解社会压力的后园。有研究表明,我国的城镇化率上限为70%左右,意味着未来将有几亿人仍然生活在乡村。只要人类还需要吃饭,就必须有农业,有农业就必须有农民有农村,面对一个14亿张口的庞大群体,吃饭永远是头等大事。中国的村庄不会消失。城与乡就像一对夫妻,各有功能,谁也不能取代谁。

 

 
五、走出一条平原地区乡村振兴路子
 
  持续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增加投入打造一座“三产融合”的现代化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依托“互联网+”模式,打造农产品销售电商APP,以“订单式”规范农民对农产品种植标准,以销带产,辐射带动周边乡村,加快群众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转变和认知,不断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培育自身品牌,延伸产业链,推动农产品市场价值增长,提高农民收益,带动广大群众奔向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乡谣现农场智慧农业终端




中原科技网编辑信箱:ccdd3322@126.com   电话: 0371-56651882  1378351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