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小社团牵手劳模王飞进校园:双向奔赴共绘劳动教育新画卷


      中原科技网讯:“技艺精·劳动美”,为弘扬劳动精神、传承工匠技艺,搭建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平台,4月15日,“技艺精·劳动美”社团携手全国共享乡村振兴实践指导师、河南省夏邑县劳动模范王飞,走商丘学院,以“融·创”精神为笔,为青年学生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劳模工匠进校园”报告会,开启兼职德育导师与学生“双向奔赴、陪伴成长”的育人新篇。
社团与劳模联动,共赴劳动教育之约
   
       当日下午18:30,商丘学院阶梯26教室(中心校区)内,计算机工程学院24级优秀学生代表聚一堂,聆听王飞以“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以‘融·创’三种精神为笔绘就劳动美好生活新画卷”为主题的分享。这场充满奋斗力量的精神洗礼。报告会紧扣“融合、创新、创造”核心,串联起劳模实践经验与青年成长路径,成为校企协同育人的生动注脚。
深耕田野写春秋:劳模故事点亮青春理想
      作为八零后高素质农民代表,王飞以“泥土味”十足的奋斗历程,诠释了新时代劳动精神的深刻内涵。他从一名普通农民成长为高级农艺师,带领乡亲打造“四季来财”的王飞家庭农场,探索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实现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年纯收入超百万元。农场不仅成为河南省示范性家庭农场、全国首批家庭农场典型案例,更化身“田间课堂”,累计开展40余期农业技术培训,帮助260余户贫困户掌握大棚蔬菜与果蔬种植技术,实现每亩年增收超万元,走出一条“四季有活干、四季有钱赚”的共富之路。
     
     2019年,王飞作为全国15名典型农民代表之一,登上新中国成立70周年“希望田野”主题彩车接受检阅;央视七套《农广天地》两次专题报道其创新的葡萄种植技术“掐心绝后双叶留法”……一个个亮眼成就背后,是他对“融合”(产业融合、城乡融合)、“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创造”(价值创造、梦想创造)的执着践行。他寄语青年:“劳动不是简单的体力付出,而是带着智慧与匠心的创造。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厚植‘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信念,用双手绘就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双向奔赴:从“榜样课堂”到“成长陪伴”
     
       此次活动不仅 是一场报告会,更是一次育人模式的创新探索。王飞将受聘担任学校“兼职德育导师”,未来将通过定期讲座、实践指导、结对帮扶等形式,与学生建立长期联系,把田间地头的实践经验转化为育人资源,助力学生在职业规划、技能提升、创新创业等方面找准方向。商丘学院学生李同学表示:“王老师的故事让我明白,平凡岗位也能成就非凡,作为未来的技术技能人才,我们要像他一样肯吃苦、善钻研,用技能点亮人生。”学生张同学则说:“从‘希望田野’到‘校园课堂’,劳模精神激励我们在数字化时代更要坚守劳动初心,把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能力。”

     据悉,“技艺精·劳动美”社团将以此次合作为起点,持续打造“劳模工匠+技能导师+学生”的立体化育人体系,通过“走进来”(邀请劳模驻校指导)与“走出去”(组织学生走进农场、企业实践)相结合,让劳动教育从“课本”走向“生活”,引导青年学生在与榜样的“双向奔赴”中,领悟劳动之美、技艺之精、奋斗之责,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当劳模精神的种子播撒在校园,当青年学子的目光望向广阔的实践舞台,一场关于成长与传承的故事正在续写。王飞用奋斗历程勾勒出劳动教育的鲜活图景,而学生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正是对“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最生动的回应。在“融·创”精神的指引下,这场跨越田野与课堂的“双向奔赴”,必将为更多青年铺就技能成才、劳动报国的光明之路。
                                                                                                                                                                                                                                        记者 王四典